祝大家端午节快乐!转贴粽子一篇借花献佛

我的日志

端午节话粽子——蓝翼之水

原文:http://lixuemeng.blogchina.com/5106671.html

[@more@]

还记得很小的时候,总是盼望着五月端午的到来,因为小时候都特别嘴馋,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就就开始讨论吃。那个时候心总是很单纯很干净,透明得什么都能写在脸上,一谈起粽子就开始如江河泛滥,一发不可收拾。而那个年代,粽子属于季节性食品,总是在端午节前的那几天才会出现在市场上,于是乎,每到阳历五月初的时候,便开始数着手指头,盼望着端午节的到来。

虽然从小就喜欢吃粽子,但关于粽子的渊源却还是长大了才搞得清楚。粽子古称“角黍”,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――传说而已,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,文中说,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,叫做筒粽,也叫角黍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,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,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,所以称“角黍”或“粽”。 不过,在古代,明清以后,粽子多用糯米包裹,这时就不叫角黍,而称粽子了。

其实,粽子的由来已久,汉代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一书中,已有“粽子”的记载,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。而流传有序,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,载于唐韦巨源《食谱》。特点是只用糯米,无馅,煮熟后晾凉,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,浇以蜂蜜与黄桂酱——白糖腌桂花酱。怎么样,长了不少见识吧,是不是口水都流出来了?

还记得上个世纪末的粽子,只有简单的白糖或者红枣,加上白白粘粘的糯米,现在说起来总显得那么单调,可当初吃的时候怎么就觉得如此美味呢?那时候坐在街旁的小摊上,如果能让“粽子老板”再给加两勺玫瑰油,添上一小勺白糖,几个小朋友一起,一边聊天一边流口水,香喷喷地品起来,咬上一口都觉得比人参果还香甜。

曾经有人对我说,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,不仅是淡而无味,吃起来还要吐核,小枣煮过了,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,败人清兴。这几天闲来无事,恰好又来到了北京,终于有机会品尝这正宗的“北京小枣粽子”,或许是早有耳闻,吃起来总感觉怪怪的,没有了小时候家乡粽子那种香甜的味道,果然很扫兴。

前几天在网上随意搜索,居然意外地发现,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种小枣粽子,于是忽然感觉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“名正言顺”,神气起来,甚是奇怪。再去超市买几个尝尝,却也觉得果然好吃许多,不知道是心理因素晕轮效应,还是这次的粽子品牌的确比上次的好一些,味道纯正许多。

现在的粽子花样也逐渐多起来,去各大超市看看,琳琅满目的粽子让你无从下手,各种形状,各种陷儿,不光有传统的白糖、红枣,还有各种水果口味,以及肉粽子。甚至连糯米都出现了好多个品种,不仅有白糯米,黑糯米,还有泰国细长米,菲律宾糯米等外来品种,真是让人挑花了眼。

因地区不同,由材料以至粽叶,都有着很大的差别,连“裹”的形状,也有很大的不同,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,因此汉晋时的粽子,多做成角形,作为祭祖用品之一。此外,一般还有正三角形、正四角形、尖三角形、方形、长形等各种形状。而粽子的口味,也依地方的不同,而有差异,唐代时,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,有多种果仁馅。

据说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: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,用筷子分夹四块,块块见肉,芬芳和润,酥烂嫩鲜,肥糯不腻。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,以豆沙、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,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――红小豆煮烂去壳,再加糖、熟猪油、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。这种豆沙吃口香、润、细、滑,但是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,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,干而不滑,香淡粒粗,哪里谈得上一个“润”字。

«上一篇:直销周记(05.26)一手发牌一手打传   下一篇:完美日晖莱克萨斯绿之韵真善美林枫的人对拿牌更有信心»

评论(0) 点击次数(3551)
评论(共0条评论)
用户名: 密码: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。